爱松露网-黑松露和白松露的专业百科网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松露是什么,这个“传说级”美味,不可不知!

  当我们形容一个物种的价值,往往会用“钻石”“明珠”来赋予它美好的寓意和非凡的象征。
 
  在美食界,或者说生物界,有那么一个存在,在诞生之初,就隐含着无根无蒂、无体无形,采纳天地灵气和日月精华而生的意蕴。
 
  但同时,在它身上的狗血误会,乃至从文化到市场上的光怪陆离,种种在它身上的标签,在长久岁月中,又为美食爱好者们贡献了无数谈资。
 
  对了,它,就是松露。
松露
 
  东西方对于松露的态度,自古便是云泥之别
 
  就像不少美食家熟知的那样,西方有着悠久的松露食用史。早在楔形文字时代,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就曾记载过孩童将松露作为宝物献给国王的故事。
 
  而进入古罗马时代,哲学家们甚至将其神化为众神之王朱庇特降下雷电贯穿土壤而产生的宝物。彼时美食家阿比西斯在他的传世名作《厨艺》中,曾详细介绍松露的“烹饪之道”:
松露
  “煮熟并串起来,加盐烘烤出焦香;另将葡萄酒、橄榄油、胡椒、蜂蜜、鱼酱和酸葡萄汁一起煮沸,加入淀粉后做成蘸酱;最后在松露上用针刺出小孔,泡进蘸酱里吸取味道。”
 
  是的,早在2000多年前,欧陆的贵族们就已经实现了松露的常态化食用,剥开封建王朝的富庶,和上层贵族的对于美食之道的穷奢,我们自然也可一窥松露在美食历史的伟大,以及“另类”。
 
松露
 
  说到另类自然离不开松露的发掘和应用
 
  在意大利,人们喜欢用经过训练的雌性猎犬来寻找白松露。善作记好并从土壤中将珍贵的松露挖出来的猎犬,成为了松露猎人的得力工具,在中国,“猪拱菌”的称号也揭示了东方的发掘之道。
 
  因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以及哲学基础的不同,松露在信奉孔孟之道的国度,曾一度沦为“平庸”存在,虽然口感被不少人啧啧称奇,但比起美食上的煎炸烹饪,主要用于入药,且也仅限于滋补调养身体而已。甚至直到1986年后,国内才真正大面积的发现商业块菌(松露)。
 
松露
 
  因此,像松露那一系列主观色彩浓烈的形容词:麝香味、泥土味、大蒜味、蜂蜜味、瓦斯味、酵母味、湿草味、藿香味、奶酪味…自然也都来源自欧陆,特别是法国、意大利等国家。
 
  有趣的是,同样是“猪拱”,法国却对中国、印度、缅甸的松露嗤之以鼻,并称之为“印度块菌”,然而事实上,两地松露的基因相似度高达95%以上。考虑到松露在国际美食交易市场上的难逢敌手,显而易见,利益冲突才是引发文化偏见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