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松露网-黑松露和白松露的专业百科网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中国松露的发展史

     中国松露最近十多年来受关注的程度一直在上升,有不少人觉得很纳闷,这么好的东西深藏中国西南,为什么就一直没有没发现呢?这个问题说来话长,不是没有被发现,而是东西方地域不同,文化各异,对物种的认知和喜爱程度不同罢了。

     在川滇两省交界的会理县一带,古时称松露为“无娘果”、“无娘藤”,因为当地百姓一直把它看作植物,但却又找不到它的苗与根,无根无苗就像没有妈的孩子一样,于是,大家就把这种黑不溜秋的果状东西叫作“无娘果”了,会东县也有叫作“黑茯苓”、“松毛茯苓”的。这一带是多民族聚居地,会东、会理至攀枝花彝族较多,虽叫彝族,但与大凉山的彝族不一样,有的叫红彝,有的又叫俚濮彝族。他们居住在山上,进山放羊,偶尔会在落地的松针(当地叫松毛)下发现松露,俚濮彝语读作“阿么末遮给梅塞”(汉语意为“仙果”),汉族叫它“无娘果”、“无娘藤”,无爹无娘,没有根,没有藤,它从哪里来?俚濮彝人认为它是太上老君犒劳百姓撒下的“仙果”,能强身治病

会理县

     会理县,古称会无、会川,因“川原并会,政平颂理”而得名。过去会理县管辖区域很宽,北至德昌,西至安宁河东岸,南至云南永仁、禄劝,东括今会东县全境。会东县建立于1952年7月1日,因地处会理县东部而得名,原属会理县管辖。松露虽然一直生长在这里,但从食材的角度,这里的人们似乎并不善待它,口感似木头,气味很怪。这里的百姓一直认为松露是中药,虽然入药使用,也仅限于滋补调养身体而已,大多炖鸡、炖排骨猪脚食用,算不上灵丹妙药,于是,它就长期沉寂于大山之中了。

松露

     松露学名块菌,英文Truffle,拉丁文Tuber,属盘菌目块菌科,是一种名贵的大型地下真菌。中国最早发现有块菌并有学术论文记载是1985年刘波教授在山西太原发现块菌的分布并定名为太原块菌 ( T. taiyuanense Liu ),为我国的首次报道。这是块菌一词较早见诸中国报端杂志,是学者们认为比较科学的名称,真正大面积的发现商业块菌(松露)是1986年后。
    1987年秋季,曾在会东县下乡并在县科技部门工作的张大成发现当地称为“无娘藤”、“无娘果”的一种东西属地下真菌,也就是今天的松露(块菌),张大成把会东块菌报告给山西大学刘波教授,刘教授派他的硕士研究生陶凯到会东采集了松露(块菌)标本,陶凯、刘波、张大年在《山西大学学报》1989年2期发表了《块菌属一新种》的论文,本文报道了釆自四川省的块菌属Tuber的一个新种,定名为中国块菌Tuber sinense K.Tao et Liu sp.nov,也就是“中华块菌Tuber sinense”
    1988年10月会东县科协把发现的块菌标本送至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食用菌专业协会,后转交由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卯晓岚教授协助鉴定,1989年6月卯晓岚教授亲笔回复,鉴定出“夏块菌”和“肠曲块菌”两种。
    1989年11月,时任中科院沈阳应用研究所副研究员兼沈阳食用菌研究开发中心主任的王云老师经四川省攀枝花市到会东县考察松露(块菌),现场参观县科协收集的块菌标本,并留证领取品种标本6个,1990年3月出证回复,鉴定出:发现“川滇松毛茯芩”和“民德块菌”、“马头山巨孢块菌”3种。
    1990年张大成和王云教授一起在《中国食用菌》1990年2期上发表了《中国块菌及其生态研究》一文。本文描述了中国块菌(Tuber sinense K.Taoet Liu.)的形态特征和它的生态环境。
    1991年11月,王云和李子平共同在《真菌学报》1991年4期发表《中国块菌属一新种》的论文,本文描述了块菌属(Tuber)的一个新种,巨孢块菌(Tuber gigantosporum),这一新种1989年采于四川省会东县。至此,中国松露养在深山人未识,一朝名声震中外,会东县成为中国松露(商业块菌)最早发现地。
    1998年11月,在中科院真菌地衣开放实验室资助下,王云老师参加了在意大利斯波来托Spoleto召开的第二届世界块菌Congresso International sul Tartufo.大会,宣读了《中国块菌研究初报》,报告了五个中国产的块菌种,“辽东块菌”作为一个新种是这时发布的。

王云
    王云(左三)、会东科协李主任(左二)、李子平(中)、张大成(右二)(王云老师提供)

王云与张大成合影
    1989年11月王云老师(左二)在会东调查中国块菌松露)时与张大成(右一)及菌农合影(王云老师提供)

王云老师王云、张大成在会东松露产区
    1989年11月王云老师王云、张大成在会东松露产区(王云老师提供)

分析块菌(松露)样本
    1989年11月,在会东县用十分简陋的设备分析块菌(松露)样本。(王云老师提供)

中华块菌
    1989年会东发现的中华块菌(王云老师提供) 

    谭老师: 你的文稿中关于我1989年11月到会东调查块菌一事,下面叙述为实。11月经渡口(今攀枝花市)到会东县,得到会东县科協的大力帮助,在张大成帮助下考察了会东已知的块菌产地,包括中华块菌Tuber sinense的模式产地,采集到珍贵的块菌标本,块菌菌根和植物土壤样品。同时查阅了会东县志等可以查到的地方文献,访问了当地老中医和老人,查访有关会东采食块菌的历史文化。会东县志等文字材料没有任何关于块菌的记录。从当地群众获知,会东采食和在集市上出售块菌历史久遠,当地百姓把块菌称无娘藤,松毛茯苓,隔山撬等很形象直現的可爱的名称。同时把它当做药用,医治身体虚弱,胃口不好等。这期间会見了李子平先生,感谢他无私提供的科協收集的一些块菌样品。1990年回复感谢会东科協,信中初步提出可能有巨孢块菌、民德块菌和黄沙湾块菌等新种。1991年我和李子平发表了巨孢块菌一种。2002年把另外两个做为一个新种,即会东块菌发表。1990年我和张大成一起在《中国食用菌》1990年2期上发表了《中国块菌及其生态研究》一文。 
    1990年,经过中科院沈阳生态所的西德博士生瓦尔特.荷尔曼 Walter Herrmann 出口了十公斤中华块菌(松露)到西德,回馈反映良好,欧洲市场接受我们的块菌(中国松露)。当时,瓦尔特.荷尔曼告诫我,最好不要大规模开发中国块菌(采挖不当会是毁灭性的灾难),不然……今天看来真是一语成谶啊!!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中国块菌出口欧洲后,引起轰动。欧洲学者对中国块菌的种类问题很重视,又看不到中国文章,1995年法国专家Fourre来信和我讨论欧洲与中国块菌种类问题,最后确认有两个种,一个就是中华块菌Tuber silence. 认为和法国黑孢块菌很近似。另一个近似于欧洲的凹陷块菌,Tuber excavatum,是一个未知的新种。数周后,西斑牙的Manjon等欧洲块菌专家也收到了中国块菌样品,一类鉴定为印度块菌,另一类是未知的有凹陷的种。这个末知的种就是“会东块菌”,我和张大成在会东考察时发现的,当时新种的稿件已经写好,送给我的老师Jim Trappe 审阅。后来,西斑牙的块菌专家Manjon等和我联系,一致同意共同发表这个新种,我把我的手稿提供给他们,最后在1998年发表了《会东块菌Tuber》。   
    也许是中科院沈阳生态所的西德博士生瓦尔特.荷尔曼 Walter Herrmann将中国发现松露而且品质不错的消息在德国业界传开,1991年冬天,一位敏锐的德国商人嗅到商机,来到四川会东,拿着一个黑不溜秋的果状东西找到会东县土产公司经理刘德忠,问可以买到吗?正在现场的会东药材收购商杨远朝听到后说:“这叫无娘果,山上多”。第二天,他们在会东县水泥厂后山上找到一些,于是就发动老百姓去挖,当时才20元一公斤就卖给德国人了。后来,杨远朝又在云南会泽县、华宁县等地发现,后面几年价格一路高涨,最高到600多元一公斤,后不见德国人收购了,1996年后又回落到最初的20元左右一公斤。
    九十年代中后期,有少量的中国学者开始研究块菌(松露),2003年四川省攀枝花市林业局跟四川省林科院洽谈院地合作时引入四川省与意大利皮埃蒙特大区合作中的“块菌人工仿野生技术援助”项目,攀枝花市政府开始重视块菌(松露),这也是中国松露产区政府最早关注松露产业发展。2008年,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四川攀枝花市“中国块菌(松露)之乡”称号。2007年后松露价格小幅上涨,直到2010年12月首届中国(攀枝花)国际松露节成功举办后,松露价格一直上涨到现在。

本文改编于《金松露》部分图文有改动,纯属个人爱好,绝无商业用途,如有冒犯联系管理员删除!